“5、4、3、2、1,点火!起飞!”6月23日9时43分,搭载北斗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是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也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完成后,意味着北斗三号的30颗组网卫星全部到位,北斗三号星座部署全面完成。那么,最后一颗卫星是什么样的呢?普通老百姓什么时候能用上北斗系统?北斗三号完成组网将为经开区企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北斗收官之星直奔苍穹
北斗,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简称,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星座设计上具有独特优势,采用三种轨道卫星形成的混合星座: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北斗科研人员亲切地称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吉星”,而此次发射的“收官之星”是吉星家族中的第三名成员,因此也获名“嚞星”。
“嚞星”在北斗家族里块头最大。它采用东方红3B(导航)卫星平台,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卫星平台之一,宽敞的载荷空间里,有一半留给了各种通信载荷,承载能力十分强大,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等本领,大大拓展了北斗的应用场景。
在北斗三号的30颗组网卫星中,包含“嚞星”在内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有3颗。这类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约3.6万公里的高轨天疆,一颗可覆盖约40%的地球面积。卫星运行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轨道周期和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方向一致,周期也一致,即23小时56分4秒。这样一来,3颗卫星与地面位置就能保持相对不变,便于实现区域服务。
在合众思壮市场部经理张瑞丰看来,收官之星的特殊意义比卫星本身的实际功能更大。他说,自北斗三号宣布基本系统建设完成后,就已经开始服务全球用户了,而最后一颗卫星的发射标志着原定于2020年底完成的建设任务提前半年完成,也预示着北斗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北斗应用已服务日常生活
北斗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普通老百姓能用吗?
卫星导航既服务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和老百姓的生活也息息相关。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导航定位精度不断提高,北斗服务便润物无声地走到大众身边,无论是应用电子地图、手机位置服务,还是老人、儿童佩戴的定位手表,都有北斗在背后提供支撑。
如今,在经开区的窨井监控平台屏幕上,核心区地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绿色标识点,将地图放到最大,每个路口管井数量及布局都一目了然,这样的数据信息是靠每个井盖上安装的北斗导航定位终端传回来的。安装了这类终端的井盖一旦出现移动,系统将发出声音报警,防止井盖被盗。
此外,京东集团为自营及合作伙伴运输车辆全部加载了北斗系统,列装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并为数万名京东配送员配备了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手环设备。经开区窨井监控平台利用北斗导航定位技术,防止井盖被盗、被破坏;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及产品已经在经开区多种市政设施上应用。
2020年初,在经开区的支持下,以全图通公司为主体的智慧地铁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当前,全图通正围绕产业需求,主导智慧地铁技术创新中心突破行业痛点和技术难题,综合应用“北斗+超宽带+5G+空间数字化”等技术,在实现乘客站内外一体化导航、列车自主定位运行、快速应急抢险定位等应用场景方面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和落地,让航天技术更好地惠及智慧城市与百姓出行。
北斗产业在应用中革新
对于经开区的产业发展来说,将享受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带来的哪些新机遇呢?
“北斗全球组网,对像合众思壮这样的卫星导航企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张瑞丰说,首先,北斗全球组网的完成首先会推动国内各个行业对北斗的重视再度加深,有机会拓展出更多的应用场景。
经开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早在2013年就开始谋划布局北斗导航定位产业。如今已聚集了20余家导航定位相关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链。当前,经开区已聚集了一批导航定位相关企业,随着导航定位领域平台的完善和升级,北斗应用场景在这里展现出百花齐放,在应用端需求加大和北京市新基建行动方案的引导下,车联网、物联网、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无人系统等应用领域的细分市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北斗技术及产品也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业内专家表示,北斗三号全面组网完成后,良好的定位效果将在部分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汽车智联是北斗下游应用最大的市场,其次还有诸多专业级市场,如精准农业、智慧城市、测绘等行业将大量应用北斗相关产品,以满足更高精度的定位导航需求。同时,国内北斗中下游厂商将迎来海外市场的高速发展机遇。融媒体中心记者 方针/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