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医社区上岗
自主择业勇攀“人生高峰”
自我清零不忘初心
离开部队本色未改
3上一篇 2020年07月31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开部队本色未改

 

  身形挺直气场足,走路时昂首挺胸、步伐坚定……即使离开部队多年,家住观海苑社区花甲之年的退伍老兵司建生至今依旧保持着军人的行事风范。15岁当兵入伍,23岁参与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在他的生命长河里,印象深刻的事都与军旅生涯有关,是军营教会了他成长,也是军营让他学会了担当,影响着他的一生。

  自我磨练  从学生到军人

  司建生出生于军人家庭,虽然不懂父亲身上军装及勋章背后的含义,但从小就有着当兵情结。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他放下书包,穿起军装,响应号召踏上了学生到一个兵的转变之旅。艰苦岁月的军旅生涯更加磨练人的意志。但他心里却从未打过退堂鼓。

  他所在的部队是陆军第四十集团军司令部,是一个拥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初入军营,这里带给了他震撼和崇敬。“打扫卫生时你去得稍微晚一点,那就连笤帚都没了!”司建生笑着回忆说,这些都感染着他,让他更加坚定了当一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优秀军人的信念。

  为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兵,他比战友们起得更早、跑得更勤,挑水时即使因扁担两头装满水的水桶太沉而走路颤颤巍巍也不放弃,几步一休息也要帮着干,还参与了战备工作。他说,那会儿即使条件不好也没觉得苦,“因为当时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不够勤快,怕被比下去!”

  险象环生  救灾路上一心为民

  几年部队生活让他成长为一名勇敢、有血性的年轻人。

  1976年7月28日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天,凌晨3时42分53.8秒,震惊全国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他所在的军营也有明显的震感。当天上午,他所在的部队就收到前往唐山抗震救灾的紧急任务。

  仅用一小时,4000多名战士、220辆车全部整装待发,然后按上级下达的命令12点准时出发动身。

  由于大雨,前往救援的一路上充满波折和惊险。先是路经绥中县内六股河时,河中的水泥地面桥已被连日暴雨上涨的河面淹没,部队通过连线绥中县政府紧急调派20多辆拖拉机一趟趟运送,才使军队得以通过。随后,大部队又一路经过山海关、秦皇岛直奔关内开去。而距离目的地唐山越近,震感越明显,路况也越差,“麻花般”裂开的地面和路旁倒塌的民房,让战士们也越来越揪心起来,一心只想着赶紧抵达唐山。

  但大部队在路经河北滦县时又遇到难题。原来,行至滦河大桥时,一次7.1级的余震将滦河大桥震垮。“是师长当时下令等待其他车辆的命令才让战友们得以幸免遇难。”对于当时的险象环生,司建生仍心有余悸。不过,桥断了,河依然要过。为继续赶路,战友们迅速对河流上下游进行勘查,最终在附近老乡的帮助下,在上游找了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桥,并在冒雨修复后,采取人车分离的方式安全过桥。

  靠前战斗  不辱军人使命

  克服了种种困难,部门在前进16小时后终于抵达唐山灾区,这是当时外省赶到灾区的第一支部队。下了车,他作为警侦排副指导员立即带领警卫排战士展开救灾行动。

  连续的高温加暴雨天气给搜救工作增加了难度。线路瘫痪,没有自来水,战士们就从水沟里取水,烧开用明矾沉淀后再饮用。救灾过程中,由于很多地方不适用于用工具破除,司建生和战友们就直接用双手抠和搬运,双手磨出了血泡,手套一天用坏好几副。但再艰难的环境也没让大家气馁,此刻,战士们和灾民心连心。“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救出更多人。”

  召即来,来即战,战即赢,经过80个日夜的连续奋战,司建生所在的部队共计从坍塌的房屋中搜救出80多位生还者,他和战友们也荣立集体三等功。

  从军26年,退休后的司建生习惯在每年建军节拿出当年的老照片看一看,和战友们通个电话叙叙旧,再摸摸自己的勋章。如今,再回首当年抗震救灾时的场景,司建生用“若有战召必回”六个铿锵有力的字回应青春无悔,他说:“因为我们是钢铁部队,要在关键时候顶得上,让百姓放心、安心!”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

 
3上一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